2021衢州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及答案(03.17)
【精选试题】
我们在听钟表的滴答声时,一会听见, 一会听不见,这属于注意的(单选题) 。
A.分散
B.分配
C.转移
D.动摇
【视频解析】
【每日一练】
1.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因而对该学科学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这种注意力为(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教师在课堂上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 )。
A.创造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3.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念课文,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有时还提醒个别开小差的同学。这体现了(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深度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配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兴趣
D.能力
5.陈老师常在考试结束后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表扬,这样不仅激励了优秀的学生继续努力,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因为其他学生受到了( )。
A.外部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自我强化
6.一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将清政府初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日期匹配起来,按知识分类的说法,该学生掌握了哪种类型的知识?(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符号性知识
D.时间性知识
7.在学习“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时,把以前知道的汽车、火车、轮船等归到这个概念里是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分类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错题重做10遍这属于(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9.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发展的法规是( )。
A.《教师资格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0.某小学张老师利用晚上时间有偿辅导学生,该老师上班还经常迟到、缺课,学校其对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张老师( )处理。
A.批评教育
B.经济处罚
C.行政处分或解聘
D.拘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选项A,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中学生对数学有学习兴趣,有预先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不属于无意注意,故选项A错误。选项B,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中学生对数学有学习兴趣,有预先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不属于有意注意,故B选项错误。选项C,无意后注意,选项说法错误。选项D,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先目的,无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培养有意后注意的条件:第一,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第二,熟练和系统化。题干中由于某学生对数学有直接兴趣,于是注意力能长期保持在上面,这种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有意后注意。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A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D选项。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选项A,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题干只是强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没有强调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直接体现出创造性思维,故错误。选项B,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题干强调的是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找唯一的答案,题干的思维方式不属于聚合思维。选项C,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题干中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思维是向着不同方向扩散的,所以属于发散思维,C选项正确。选项D,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题干中没有涉及是否经过分析解决问题,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强调思路从不同方向扩散,所以属于发散思维,故选择C选项。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选项A,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选项B,注意的深度不属于注意的品质,故排除。选项C,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选项D,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柯老师一边念课文,一边观察学生,一边提醒,说明老师能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与注意的分配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故本题答案选择D。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个性心理相关概念的定义。A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与题干描述不符,因此A项错误。B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与题干描述不符,因此B项错误。C项,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题干描述不符,因此C项错误。D项,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符合与题干描述,因此D项正确。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其他同学看到优秀的学生被表扬因此也好好学习,这属于替代性强化。所以C项正确。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知识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事件与日期的匹配属于陈述性知识。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在学习“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时,把以前知道的汽车、火车、轮船等归到这个概念里是属于上位学习。故选B。
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斯金纳学习理论。A选项,惩罚指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剥夺愉悦刺激达到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题干中“把错题重做10遍”属于呈现厌恶刺激,减少作业出错这一行为的发生,故答案选A。B选项,正强化是呈现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选项,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选项,负强化是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CD为干扰选项,故答案选A。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性。故本题选C。A项《教师资格条例》是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制定本条例。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ABD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C。
10.【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题干中老师“有偿家教”“迟到”“缺课”并且“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故应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本题选C。A项中,题干已提到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故不符题意。B项和D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未涉及到该内容,为干扰选项。ABD不符题意,本题选C。